关注宜春万象
“四个加大”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人口发展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因此推动以养老托育为主的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具体举措。
近期,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对我市家政服务行业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我市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约为9904人,按照每20户城镇家庭就有1户有家政服务需求计算,全市有家庭服务需求的家庭达4.5万户。家政行业有效供给远不能满足当前巨大的市场需求。
一、行业现状
机构规模普遍偏小且细分行业发展不均衡。登记注册且正常经营的家政服务企业有169家,绝大多数家庭服务公司属于中介制,通过收取一次性中介费盈利,而市场上规范的员工制家政企业中,母婴育儿服务的约90%,保洁8%,养老及其他仅2%。
从业人员以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女性为主。年龄层次集中在50至60岁之间,占比45.48%,60岁以上占比22.38%,而且女性占比极高,在97%以上。
从业人员文化程度和技能层次低。多为小学、初中或高中毕业,其中初中文化程度居多,占从业人员的三分之二,大专及以上学历从事家政服务业人数少。绝大多数从业者只能提供保姆、家居保洁和家电维修等简单劳动。
从业人员收入差距明显。多数工资在2000-4000元/月,但母婴育儿服务人员在6000-10000元/月,明显高于平均水平。
二、不足缘由
行业管理不规范。市场准入门槛较低,造成行业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健全,价格虚高质价不符;家政公司与服务员和用人家庭的责任权利不明确,有的服务协议不规范或多以口头协议为主,合法权益难以得到法律有效保护。
服务层次不全面。大部分企业和个人从业者多以提供家庭清洁、月嫂保姆为主,仅少部分提供育儿、家教等知识技能型的中级劳动,基本没有家务管理、社交安排、家庭理财等专家管理型服务。
行业迭代矛盾突出。一方面家政龙头企业少,中介制经营方式导致人员流动性大,从业人员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整体提升困难,技能提升有限;另一方面因家政行业社会地位不高,很难吸引年轻人涉足,而年纪大无技术的从业人员又难以胜任新形势下的消费需求。
三、对策建议
加大市场整治力度,建立科学发展模式。一是加强行业管理和引导,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建立相应工作机制,研究出台行业监督管理政策措施。二是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协调服务价格,完善家政服务标准体系,加强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三是构建信用评价体系,建立家政服务质量第三方认证制度,制定质量认证标准,将家政企业质量认证结果纳入家政企业信用记录和公共信用评价范畴。
加大人员管理力度,提升整体服务水平。一是规范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制定家政服务人员持证上岗管理办法,逐步为每一位合格的家政从业人员免费发放统一证件。二是健全教育培训体系,加快扶持培育家庭服务专业培训机构发展,将家政服务列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优先领域,打造一批校企合作示范项目。三是完善纠纷调处渠道,商务、市场监管、人社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健全投诉举报处理工作机制,及时受理相关投诉举报。
加大要素支持力度,扶持行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大政策支持,将家政服务业纳入地方社会事业、民生工程资金扶持范围,健全保险制度,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二是培育龙头企业,鼓励支持优势企业整合资源、扩大规模、增加服务网点,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知名品牌的家庭服务业龙头企业;建立全市家政服务品牌台账,实施动态管理,坚持分类培育。三是促进融合发展,实施“家政服务+行业”行动,支持家政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等行业融合发展。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是强化舆论宣传,转变思想认识,引导家庭及社会尊重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关心、关注家政服务企业发展。二是展示良好风貌,增强社会认同,举办展现家政人员积极向上精神面貌和娴熟职业技能的活动,将技能突出的家政人员推荐纳入高技能人才评定范围,努力提高家政人员的社会地位。三是发挥企业作用,加强人文关怀,引导家政公司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建设伟德体育网页版登录注册、关心员工生活提高企业凝聚力,畅通职业发展路径,减少无序流动。(易 炳 敖 翔 市就业创业服务中心)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宜春新闻网原创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宜春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宜春日报、赣西晚报的文/图等稿件均为本网独家使用,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书面协议许可,不得从本网转载使用,违者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